CBA这盘棋,有人笑纳,有人铩羽。辽宁队此前一路凯歌,干净利索地将新疆队“拿下”,赵继伟那几场表现,简直是天神下凡,场均23分,三分如雨,看得人击节赞赏。可转眼遭遇广厦,剧情急转直下,首战便折戟19分,若非广厦有所保留,恐怕败局更为惨烈。
这落差,着实令人咋舌。赵继伟从“CBA准MVP”瞬变为“国际赛场的绊脚石”,这期间究竟乾坤挪移了什么?
最显眼的,莫过于裁判。欧陆裁判登场,尺度丕变。往昔CBA赛场,某些微瑕小疵、肢体交缠,裁判或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如今却行不通了,手一伸就犯规。麦穗丰那句评语一针见血,“一碗水端平”,但这个“平”,是名副其实的公平,而非那种“奶嘴效应”的平衡哨。赵继伟这类倚仗技巧和灵动的后卫,顿时有些水土不服。
这不禁让人想起坊间戏言,某些NBA球星远赴欧洲淘金,各种不适,怨怼裁判尺度过于苛刻。实则,这恰恰映衬出,不同联赛的规章和判罚尺度,对球员的钳制有多么巨大。赵继伟在CBA游刃有余,到了FIBA赛场,碍于身高等客观条件,叠加判罚尺度的修订,自然会遭遇更多龃龉。
固然,仅归咎于裁判亦有失偏颇。辽宁队自身亦有痼疾。早先赵继伟身旁有郭艾伦这尊爆裂战神,莫兰德亦能高位策应,时下呢?威尔斯与弗格,说到底,皆非纯粹的控卫,张镇麟和李晓旭,策应能力亦乏善可陈。赵继伟被严防死守,他人却无法挺身而出,辽宁队的攻势便易陷入僵局。
这宛如一支乐队,主唱被封锁,旁人无法接棒,整个乐团便土崩瓦解。辽宁队如今便有几分这般况味,过于仰赖赵继伟这单箭头了。
更深一层去思忖,这实则也暴露出国内小个子后卫的某些困境。数据铁证如山,赵继伟在国家队的数据,确乎不如在CBA这般耀眼。30场国家队赛事,6场颗粒无收,场均4分,三分球命中率不足三成。这组数据,颇为扎心。
或有人会断言,这是否预示着,诸如赵继伟、徐杰这般的小个子后卫,在国际赛场上便毫无用武之地?
鄙人以为,亦不可这般一概而论。篮球赛事,并非仅凭身高体重的较量。小个子后卫自有其优势,譬如速度奇快、技术精湛、突破犀利。关键在于,如何取长补短,寻觅到契合自身的球风。
况且,篮球乃是集体运动,并非单打独斗。倘若辽宁队能开辟更多的进攻渠道,减轻赵继伟肩上的重担,他或许亦能在更高层次的赛事中发挥出更大的潜能。
归根结底,赵继伟所面临的困境,不仅是他个人的难题,亦是整个中国篮球亟待直面的课题。我们不能仅着眼于表面的数据,更应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缘由,寻觅出解决之道。
恰如我们评判一个人,不应只关注其顺风顺水之时,更应审视其身处逆境时的表现。赵继伟眼下所遭遇的挑战,或许恰是他成长与蜕变的契机。辽宁队能否摆脱困境,赵继伟能否在国际赛场上正名,且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